@2018 靖西市文化館 版權所有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南寧分公司 桂CIP備:18016115號
靖西市文化館
地址:靖西市中山公園內
QQ:1430629714
聯系人:18077648388(莫館長)
聯系郵箱:1430629714@qq.com
唱響靖西
南路壯劇
南路壯劇流行于使用壯語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田陽等縣,其中心區域在靖西縣,其中比較集中分布在靖西縣的新靖、化峒、岳圩、同德、壬莊、地州、龍邦、武平、新圩、錄峒、龍臨、安德等鄉鎮的80多個行政村,800多個自然屯。
南路壯劇又稱“土戲”、“呀嗨戲”,在靖西最早的發源地是化峒鎮五權村足院屯和新靖鎮亮表村福巷片小晚屯。最早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間,辛亥革命后,逐漸發展為唱做合一的戲曲形式,用壯語演唱,但仍保留了后臺提詞的習慣,逐步吸收當地流行的提線木偶戲唱腔,使南路壯劇的唱腔更為豐富。
靖西壯族群眾迷戀南路壯劇,因為不但劇情是壯族人熟悉的,而且唱詞、道白都是壯族的方言土語,聽來特感親切。南路壯劇的主要唱腔有平板調、平高調、嘆調、彩花調、喜調、詩調、哭調、掃板、高腔等。主要唱腔的唱詞(包括五字句和七字句),都保持了壯族傳統民歌的特有韻律結構:押腰腳韻形式。所謂的“腰腳韻”,即上一句的末一個字(“腳”)與下一五句的第二或第三字、七字句的第四字(“腰”)互相押韻。這樣的押韻,唱起來使人覺得簡中有繁,同中有變,婉轉起伏,連綿不斷,聽而不厭,韻味無窮,這在我國戲曲中是獨具一格的。南路壯劇的行當大略分為生、旦、凈、丑四行。
南路壯劇在行腔時,還采用“一人唱眾人和”的幫腔形式,演員在臺上演唱,樂隊在后臺助唱。幫腔多用在起板首句和唱段收尾的襯詞、拖腔,末句為重句全幫。這種幫腔手法,無論在制造舞臺氣氛,烘托劇情環境,還是對人物內心感情的揭示、渲染等方面,都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南路壯劇的伴奏,主要樂器是馬骨胡,配器是土胡、葫蘆胡和二胡、三弦、簫筒或笛子,有時吹奏木葉作為輔助,此外還有木魚、小鼓、大鈸、星鑼、高邊鑼、銅镲等打擊樂器。南路壯劇的伴奏音樂,采用多聲部的手法,各種樂器定弦不同,在施律上形成多種的和聲關系,演奏起來饒有情趣,是我國少數民族多聲部音樂中的珍品。
南路壯劇的行當大略有生、旦、凈、丑四行。生行有小生、文生、武生、老生等,旦行有小旦、正旦、武旦、老旦、花旦、彩旦等,丑行有小丑、文丑、武丑等,還有大花臉、小花臉等。生、旦、凈、丑四行的表演特點分別是:生行表演溫柔、大方、樸實,常用中八字步與正、反擺手法,顯示氣勢。旦行常用轉扇舞等身段,表演嬌媚靈巧,顯示壯族女子的風姿。凈行常用重八字步、虎掌,顯示壯族豪放性格。丑行常用多種眼法、手法、步法,表演靈活多變,詼諧,滑稽。
南路壯劇主要唱腔有平板、平高調、嘆調、彩花調、喜調、詩調、哭調、掃板、高腔等。
南路壯劇開演時,先由清胡、土胡、三弦等拉響“鬧場曲”,其余各曲調主要作用和規定如下:(1)起板。人物出場唱,起板后,要接唱其他調,起板唱詞結構為“四、四、三句組,平聲起,平聲落,押尾韻。(2)雙五句。雙五句定在起板后唱,雙五句后要轉其他唱調,雙五句唱詞結構為兩句雙五句組,仄聲起,仄聲落,押尾韻。(3)五七句。五七句定在起板后唱,五七句后,要轉重句,五七唱詞結構為五字句與七字句組,平聲起,仄聲落,押五頓韻。(4)高板。高板為主要人物在激情時唱,高板唱詞結構為四、三句組,平聲起,平聲落,押尾韻。(5)掃板。掃板為單獨唱調,主要人物在激情時唱,掃板唱詞結構為四、三句組,仄聲起,平聲落,押四頓韻。(6)詩調。詩調為單獨唱調,人物在陳述心事時唱,詩調唱詞為四、三句組,仄聲起,平聲落,押四頓韻。(7)跺板調。跺板調又稱快板調、罵調,為單獨調式,人物論述時唱,唱詞結構為四、三句組,仄聲起、平聲落,押四頓韻,雙句押尾韻。(8)喜調。喜調為單獨調式,唱詞結構為三字句或四字句組,仄聲起,平聲落。(9)彩花調。彩花調為單獨唱詞,唱詞結構為五、二句組,平聲起,仄聲落,押五頓疊韻。(10)嘆調。為單獨唱調,唱詞結構為五、二句組,平聲起,仄聲落,押五頓疊韻。(11)哭調。為單獨唱調,唱詞為五、二句組,平聲起,仄聲落,押五頓疊韻。(12)重句(收板)。收板在各調之后唱,唱詞為四、三句組,平聲起,平聲落,押尾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