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靖西市文化館 版權所有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南寧分公司 桂CIP備:18016115號
靖西市文化館
地址:靖西市中山公園內
QQ:1430629714
聯系人:18077648388(莫館長)
聯系郵箱:1430629714@qq.com
唱響靖西
壯族提線木偶
提線木偶戲是靖西壯族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戲曲,別稱“木雕戲”、“土戲”,因演唱時多用“呀哈嗨”為襯腔,故又稱為“呀嗨戲”,通常在每年春節期間、逢閏年或有貴賓來臨時由德高望眾的老藝人上演。提線木偶戲在靖西流傳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提線木偶戲表演時,在露天空地用木板等圍搭一個舞臺,臺內掛上幕布作為舞臺背景,表演師在幕后面從上方探出木偶操縱唱演,演出中表演師一人分飾兩個提線木偶角色和用兩種唱腔唱出臺詞,這是表演師們的基本技能。木偶戲角色出臺以及“千軍萬馬”均由表演師一人操作演唱,既有類似旁白的情節敘述,又有現場動作的精彩表演。
關于劇種的起源,靖西木偶藝人和當地群眾有4種傳說:1、南宋末年文天祥的部將張天宗率師來到靖西舊州街定居,軍中常演木偶戲,后來,靖西本土藝人將壯話、本地曲調套上去,既成為“土戲”。2、提線木偶戲的師祖是宋代末年靖西舊州的一個姓梁的壯族人,當時,他裝扮成漢人到桂林考試,不幸被主考官查出,以壯人不能參加考試為由治了罪?;貋砗笏麘嵍炎约旱脑庥鼍幊稍~,用末倫調演唱,很受歡迎。之后,他聯想到在桂林時演員用官話唱的很吸引人,于是,萌生了演戲給家鄉人看的念頭。他用木頭代替人,效仿京劇做成各種人物形象,給它穿上服飾,用本地人聽得懂的末倫調來演唱,木偶戲就此產生了。3、在清代中葉,在曼巷(今靖西新靖鎮亮表村大晚屯)有一個叫岑公繼柳的人,年輕時在越南老街看到從中國云南請來的木偶戲演出,回鄉后即用土話仿演起木偶戲來,岑公繼柳由此成為靖西木偶戲第一代表演師。4、清朝時期,在靖西同德鄉足表村一帶,由廖瑞麟、張公孟炳為第一代表演師把木偶作為“演員”擺在凳子上開始演板凳戲,后由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表演師廖紹文、廖植璜、馮正明改用提線木偶表演。
靖西提線木偶戲究竟真正源于以上哪種傳說,難于定論,但把它們看作是提線木偶戲流傳的多個支派是可以肯定的。靖西提線木偶戲的形成、發展,經歷了宋末和元朝的形成期,明清的發展期,清末、民國及建國初的成熟期,“文革”時期的冷落期和改革開放后的振興期。
提線木偶的臉譜一般用柚子木或銀木雕成,涂上顏料,根據要體現的人物的個性用墨描繪五官,肩架配衣服,并在衣服雙袖、雙肩和背部系上細繩,細繩上端連接掛鉤把手,由表演師操縱動作唱演。人物有“文武”、“青衣”、“小生”、“須生”、“丑生”、“紅臉”、“花旦”、“刀馬旦”、“閏門旦”等。臉譜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忠奸分明,男女老少各有特征。
音樂和唱腔有:開場曲、平板調、平高調、嘆調、彩花調、喜調、詩調、哭調、掃板、高腔等,有時穿插巫倫調、下甲山歌等。唱詞語言基本上用壯族民間詩韻格律。屬板腔體和聯曲體結合形式。
伴奏樂器主要有:馬骨胡、二胡、三弦、秦琴、木葉、鑼、鈸、镲、木魚、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