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靖西市文化館 版權所有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南寧分公司 桂CIP備:18016115號
靖西市文化館
地址:靖西市中山公園內
QQ:1430629714
聯系人:18077648388(莫館長)
聯系郵箱:1430629714@qq.com
唱響靖西
靖西壯族舞蹈
靖西壯族傳統主要舞蹈包括馬綠舞、弄臘舞、田間矮人舞、春牛舞四種。
馬綠舞
地州馬驢舞傳承人制作馬驢舞
壯族馬綠舞(馬綠迎春)是流行活躍在靖西渠洋、地州、化峒、龍邦等地的一種壯族民間擬獸舞蹈,據今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了。它成于何時、源于何方,目前沒有找到文字記載,據一些民間老藝人的說法“馬綠舞”是在清末隨外地商賈傳入靖西的,雖不是土生,但絕對是土長,因為靖西的馬綠(驢)舞與外地一些流行的“竹馬燈”或“跑竹馬”雖有相同之處但最多的是“小同大異”,最大的不同是外地的“跑竹馬”只是舞沒有唱,而靖西的馬綠舞(驢)舞是載歌載舞,而且是用壯話演唱,其曲調也是用本地的山歌小調發展而成,故此,壯味的“馬綠舞”非外地的“馬驢舞”。
馬驢舞表演中
而“馬綠(驢)舞”名中的“綠”字,在靖西流行地還有一個與其演唱內容相貼題的傳說:
傳說在古時,天地是連為一體的,地上是人間,而天上住著掌管人間風雨雷電的神仙,天地間有一條神秘的路相通。有一年地上正值開春時節,不料,天旱成災,人們播下的秧苗都枯黃了,人們焦急萬分,都希望天上的神仙即時了解人間的災情,降下及時雨,普救發黃的莊稼,經過商量,人們決定選派跑得最快的馬上天去報告災情,祈求天降雨。人們把這匹馬裝飾成綠色,(意為地上急需綠色)點上燈,指明了上天的道路,綠馬便帶著人們的愿望向天出發了,不久,果然下了一場大雨,地上的莊稼得救了,枯黃的秧苗轉眼變成綠油油一片。這一年,人間獲得了大豐收。綠馬因報災有功,被留在了天上。
壯族博物館民俗表演隊表演馬驢迎新娘
人們為了感激綠馬對自己的幫助,同時也需要每年及時向天上報信,便在每年開春播種后,用竹篾扎成竹馬,糊上綠紙,敲鑼打鼓帶上它走村串寨表演、炫耀綠馬的功勞,唱出他們要求的愿望,以此來報告上天的神仙,表演結束后,便把竹馬燒掉,煙灰直沖藍天,表示綠馬上天報告去了,為什么把馬糊成綠色?因為綠色是生命的基本顏色,只有綠色才會給世間萬物帶來生機,所以“馬驢”也叫“馬綠”,馬綠舞也叫馬綠迎春。
據藝人口傳,靖西壯族“馬綠舞”源于清末,隨外地商賈傳入,經與本地壯族文化融合,歷代藝人創新發展,最終形成有別于其他地方“跑馬燈”的民間娛樂形式,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壯族博物館民俗表演隊表演馬驢迎新娘
“馬綠舞”表演的特點是摹仿馬的動作跑跑唱唱,動作輕快活潑,感情激烈奔放。主要舞步有“跑馬步”,“原地踏馬步”、“勒馬揚蹄步”等。而新唱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有唱迎春十二節令的,有唱英雄譜的,有迎親喜慶的,有表達豐收喜悅及祈求風調雨順的,這些是隨表演的地點和時令而定的。
靖西馬驢舞在百色森林廣場展演
靖西馬綠舞這幾年隨著文化旅游的發展而普遍在各景區為中外賓客表演,還應邀多次到廣東、北京演出,深受游客歡迎。
弄臘舞
弄臘舞,是居住在靖西安德鎮馬拔村開墾屯,壯族群眾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五弄臘節(圩)上跳的一種民間舞蹈。弄臘是壯語,即鬧鑼的意思。
弄臘節,是馬拔村民紀念祖先的一種祭祀活動,在活動過程中,他們跳起“弄臘舞”,以示紀念先祖開辟發展馬拔住地的功勞。
豬頭祭臘
弄臘舞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由于安德馬拔村在歷史上相對封閉,與世隔絕,故弄臘舞的流行相對較窄,故此,歷史上縣里修志的人當然不會關注到流行在一個小地方的文化現象,所以弄臘舞在以前的縣志上以及其他文字上并沒有相關的記載。但本村的人對弄臘活動的歷史卻用口頭形式代代相傳并延續至今。據說,在宋朝皇佑年間(約在公元1152年間)壯族農民首領儂志高率眾反宋,在安德州(今安德鎮)建立了“南天國”。后被宋朝官軍殘酷鎮壓,兵敗走云南,跟隨他的壯族義兵也各散東西。義軍中有馬姓兄妹三人,為躲避官軍,逃入深山老林,他們同心協力,披荊斬棘開墾土地,開發了馬拔這個地方,又用帶來的軍鑼驚獸保莊稼,從此他們世代繁衍生息了下來。他們的后代為紀念祖先的功勞,在每年開春之時舉行弄臘活動,以紀念先人的厚澤之恩。
弄臘舞動作原始古樸,沉穩健壯,源于生活、特色濃郁。具有獨特的韻律風格。其主要動作有:一步一抬腿,抬腿轉身步,斗鑼步等。
由于歷史的原因,風格濃郁的壯族民間舞“弄臘舞”一直藏在深山無人識,解放以后,雖然也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關注,但因經濟等原因,弄臘舞也還是偏于一隅,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縣文藝團隊才嘗試兩次把它搬上舞臺,弄臘舞才正式走出大山,亮相于家鄉于外的公眾視野。
弄臘舞雖然流行不廣,但它是一種個性鮮明的地方活態文化,是靖西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它源于生活,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以及獨特的的藝術魅力。是當時壯族勞動人們的思想感情,心理愿望的真實再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壯族社會發展歷史。因此,具有廣泛的社會研究價值,對弄臘舞的認定,對于今天的研究以及以后的開發保護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田間矮人舞
靖西壯族田間矮人舞是靖西縣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生動的演繹形式、淳樸的藝術風格及深厚的文化底蘊,主要流傳于靖西縣安德鎮大村屯。根據民間口碑和地方志記載,我們至少可以將靖西壯族田間矮人舞的歷史追溯到宋代。
靖西壯族田間矮人舞是“服飾——道具——動作——歌曲”四者兼具且和諧統一的民間舞蹈。此類舞蹈在每年秋收時節的豐收田間舉行。參演男子將上衣脫下系于腰間,用田間的黑、紅濕泥巴分別在肚皮上描繪出人的眉眼及唇舌,接著將竹籮套在頭上,將兩手臂張開。以演員肚皮為面部、以演員頭上的竹籮為帽子、以演員手臂為辮子的“矮人”形象即塑造完成。參演女子則面罩竹衣片面具、頭戴斗笠、腰系稻草裙,模擬田間的“稻草人”?!鞍恕敝饕璧竸幼饔小奥N腿互斗”、“厥臀互撞”、“低頭互頂”等,另外演員還通過呼吸變換控制肚皮,以豐富“矮人”的“面部”表情;“稻草人”則手拿竹篾拍擊,配合“矮人”動作節奏哼唱當地民間小曲“馬落祿扣鷲”?,F場氣氛歡快而活躍。
關于靖西壯族田間矮人舞的來源,當地主要流傳著兩種說法:觀點一認為這是壯族民眾的酬神祭田儀式;觀點二則認為是老百姓為感謝儂智高帶病體察民情而即興編創的民間舞蹈。
在現代社會,靖西壯族田間矮人舞仍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文化娛樂價值和市場經濟價值。為搶救保護這一民間藝術,近年來靖西縣把矮人舞搬到了群眾匯演的舞臺并取得了不俗的反響,在新近的2012年百色市農村(社區)業娛文藝匯演中,由李西克等編導的矮人舞表演《喜慶豐收》獲得了原生態民俗表演類一等獎的好成績。
春牛舞
安德業余文藝隊表演春牛舞
“舞春?!被顒邮谴汗澠陂g人們最喜聞樂見的民間民俗表演形式之一,在靖西它到底始于哪個朝代,又盛行于哪個年月至今沒有找到相關的文字記載,但本地的各位老藝人都普遍認為,它應當在清朝的乾隆年間就開始形成,如今流行在靖西“舞春?!边€保持著較原始表演形式,唱腔溶合了當地山歌腔調,并用壯話演唱,表演起來,動作簡樸自然,唱腔優美動聽形成了獨特的地域風格的民間民俗表演藝術。深受當地群眾所喜愛,有一定的藝術生命力,
舊州街演春牛舞
舞春牛時所唱的曲調叫“春牛調”?!按号U{”在流行的地域的不同也不一樣,舊時因靖西以縣城為界分為上甲片和下甲片,所以上甲片和下甲片所流傳的“春牛調”也不一樣,后來人們把它分“上甲春牛調”和“下甲春牛調”雖然唱調有所區別,但表演形式和演唱的內容大同小異,都以贊春牛淡主,輔以其一些道趣話語,在上甲片較盛行有渠洋、大道、武平、龍臨、新圩等鄉鎮,在下甲片較盛行有舊州、地州、,同德、化峒等鄉鎮。
舊州文藝隊在舊州戲劇院表演春牛舞
“舞春?!钡谋硌菪问郊帮L格,用竹蘿分別編扎成牛身和牛頭,外用紗紙、布等糊上,再用布把牛身和千頭連接上,形成一頭牛的外形,畫上跟水牛一樣顏色及眼晴和鼻子,樣子活象一頭水牛。表演時一般需要四個演員,一個農漢和一個農婦,兩個年輕壯漢鉆入牛腹分別縱牛頭和牛尾,表演開始由農漢牽牛繞場一圈,再表演一段犁田動作,然后農漢和農婦對唱,先唱牛的不歷,再唱牛和人的辛勞,后唱贊牛功勞。唱完牽牛下場,表演結束。整個表演過程,生活氣息濃厚,富教于樂。由于沒有固定舞蹈動作而只是表演性的動作,所以演員表演顯得樸實無華、樸實大方,自然流露。沒嬌柔造作的感覺,讓觀眾倍感親切。
壯族博物館民俗表演隊表演春牛舞
春牛舞般上春節舞臺
“舞春?!敝钥梢匝匾u至今得益于它給靖西壯族人們所喜聞樂見的藝術魅力和藝術生命力,這對于深入探索靖西的人文、美學、音樂、藝術等有一定的價值,對民族文化多樣和持性保護也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