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靖西市文化館 版權所有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南寧分公司 桂CIP備:18016115號
靖西市文化館
地址:靖西市中山公園內
QQ:1430629714
聯系人:18077648388(莫館長)
聯系郵箱:1430629714@qq.com
唱響靖西
靖西壯族八音
壯族八音,是靖西壯族的一種傳統器樂品種。流傳于廣西百色市靖西縣、德??h等壯族聚居地,其主要區域在靖西的新靖、化峒、安德、龍邦等鄉鎮以及德保的城關鎮等地。壯族八音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魅力,在流行區域深受群眾的喜愛。
靖西壯族八音,并非指八種樂器,也不是八個調式,而是指由八種不同材質制造出來的多種樂器演奏出來的八種聲音。這些材料是:金(銅)、竹、木、皮、殼、膜、骨、葉等。這些土樂器因材質的不同而奏出的聲音各不相同,當用這些土樂器合奏同一個曲子時,會產生既扣人心弦又合諧抒情的藝術效果,故給人一種愜意的審美享受。
關于八音的來源,目前找不到文獻記載,形成的年代更無法準確考證,但從其樂器構成以及演奏的樂曲分析,也能探測到其中的淵源。八音的曲調《仙樂曲》,聽起來既有道教道場音樂的余韻,又有廣東音樂的律音,更有當地山歌小調調式的旋律。結合靖西歷史上繁華的商貿活動帶來的文化交流,我們推定,靖西八音的形成,與唐宋后中原道教的傳入,商貿交易的活躍引發的文化交流有直接的關系。也就是說,靖西壯族八音是壯族先民對外來文化不斷吸收消化和改造、融會而為己所用的結果,是壯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晶。其源流歷史起碼在三百年以上。
據分析,壯族八音脫胎于道教音樂。唐宋時,隨著商業活動、人口遷徙,中原道教傳入作為百越之地的靖西,而道場中演奏的樂器如二胡、秦琴、簫、笙等為當地人所接受,隨著時間推移以及使用的損毀,壯族藝人便利用當地便利的木、竹、骨等材料創造性地制作了各種土樂器,并依照吹、拉、彈、敲等方法進行演奏,同時對傳統的曲調進行整合處理,使演奏的曲調更顯韻味,更合當地人的欣賞品味,這就形成了今天的壯族八音藝術。清末時,靖西縣城的民間藝人曾著卿曾在街道組織“八音隊”參加節慶活動,當時叫“仙班”。上世紀三十年代,民間藝人洪智順、洪智毅(師承曾著卿)等人也組織“八音隊”閑時在街頭巷尾演奏娛樂,演奏傳統曲目《仙樂曲》及一些粵曲、壯劇?,F時保存的《仙樂曲》便是以前的傳承發展。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八音便往常在節慶活動中跟在舞龍、舞獅、扮臺閣隊伍后巡游助興,深受群眾喜愛。
壯族八音的表演(演奏),據幾代藝人口傳,古時多在道家道場(齋場)上演奏,民國后在節慶時逐步受邀跟在舞龍舞獅、扮臺閣隊伍之后,一邊行進一邊演奏,近年才出現在舞臺上定位表演,并增加演奏人員,使表演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靖西壯族八音直到現在并沒有固定的演奏隊伍,都是群眾業余愛好,自由組合。由于受掌握樂器技術的限制,加上又是以業余愛好為主,所以八音演奏技術較難普及,也給傳承增加了難度。根據調查,靖西縣以前有八音活動的鄉鎮,現在除新靖鎮外,其他地方目前已沒有了八音的師傅,故活動已停止。
壯族八音的樂器制作技藝目前已逐步恢復,八音目前只留存一個曲目,即《仙樂曲》。據說舊時還有其他的曲目,但由于歷史的種種原因目前已失傳?!断蓸非钒粗袊魳穫鹘y劃分屬于羽調式。曲調流暢,旋律優美,易于記憶。
壯族八音,是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它脫胎于道教音樂,又靠自身的特色傳世,是異地文化與壯族文化交融的成果,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故具有音樂、美學等方面的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