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靖西市文化館 版權所有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南寧分公司 桂CIP備:18016115號
靖西市文化館
地址:靖西市中山公園內
QQ:1430629714
聯系人:18077648388(莫館長)
聯系郵箱:1430629714@qq.com
唱響靖西
壯族山歌
第一部分 民間音樂
一、靖西壯族山歌
靖西山歌種類豐富,包括有 大體上可以分為上甲和下甲山歌兩部分。所謂上、下甲,就是按照傳統習慣劃分,以靖西城區為中心,西北部一帶統稱為上甲,東南部稱為下甲。另外,靖西西北部旱地,所以上甲山歌又稱“詩利”(擬壯音,旱地山歌);靖西東南部多稻田,因此下甲山歌又稱“詩那”(擬壯音,水田山歌)。當然,這僅是以地域分布的方式來劃分,是相對而言,沒有絕對的區別含義在里邊,靖西的上甲地區有唱下甲山歌的,下甲地區也一樣是有唱上甲山歌的。在這些山歌當中,流行最為廣泛的是下甲的“詩那”山歌,全縣范圍都廣為傳唱。
靖西的壯族山歌歷史悠久。明朝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三月,歸順土州(靖西古稱)土司岑遠繼在靖西舊州紫壁山上刻詩一首:
門外青山近峻關,日斜樵子負薪還。
竹枝歌響凌云表,白雪聲高裂石間。
猿鳥聽聞投古樹,魚龍驚動躍深潭。
懸知此地升平日,來往芻蕘唱和閑。
這是目前在靖西發現的對壯族民間山歌最早的記錄。從詩中可以看出:600多年之前,靖西一帶的山歌已經相當成熟,而且已經發展到群眾喜聞樂唱的地步,所以靖西壯族山歌的形成歷史應該比這首所刻的時間更加久遠,只是沒有相關資料記載罷了;此外,現在的紫壁山腳在600多年以前就是一個對歌的場地,時常有壯族先民在那里唱山歌,歌聲非常優美動聽;還有,當時唱山歌的人大都是處在社會底層的樵夫等勞動人民,說明靖西壯族山歌深深的根植于勞動人民之中,也是靖西壯族山歌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
靖西上甲山歌、下甲山歌操“央”語,屬南壯方言。過去,整個上、下甲地區的壯族人民都愛歌善唱,村村寨寨的中青老年人,都會哼,會吟山歌(人們把唱山歌稱為“吟詩”),因此,就產生了定期聚會以歌唱為樂的傳情達意的“航單”(“歌圩”)。除了逢“航單”聚會群唱之外,就是有群聚的場合,如婚嫁壽宴喜事,農忙、建房親友順喜,幫工聚合的場合,人們都不失時機會情對歌,通宵達旦。所唱內容,均是即興而歌,出口成詠。其創作的技巧,運用賦、比、興諸多修辭方法,妙語連珠,且用韻謹嚴,一韻到底。
上甲山歌與下甲山歌這兩者其形成淵源,功能、藝術魅力等均相似,所不同的只是曲調不一樣和流布地區不同而已。
靖西上甲山歌和靖西下甲山歌常唱不衰,如今還在各自地域流行,但其歌者日趨老化,會“槎詩”(口頭創作)者由全民性轉向精英化,即會唱者還有人,會“槎詩”者即歌師已成鳳毛麟角。
靖西上甲、下甲山歌,其歌詞是七言體,韻律上押腳腰韻,上下句結構,曲調二樂句結構,雙聲部。而其韻律上句尾字(腳)押下句的腰,腰位固定在第四位,而下句的尾字韻腳即為“詩”韻。通用的歌韻有24韻。其演唱男女對唱各方面兩人結成歌隊,一唱高聲部一唱低聲部,且對唱多為群唱。群唱至少有三個歌隊以上互對,男多于女,幾個男隊同時向女隊求歌,爭奪歌侶權,因此,就形成了盤歌、求歌、答歌、搶歌、斗歌、防歌、情歌、別歌等一套歌唱形式。
靖西下甲山歌:《千里壯鄉是歌?!?/p>
演唱:覃蘭青、鄧秀清
編詞:彭志達
記譜:黃豐盛、李紹朗
1=D 2/4 3/4
中速較慢 抒情地
2 — 1 5 4